固態硬盤接口都有哪些類型?
固態硬盤接口都有哪些類型?
1、SATA 6Gbps接口: 【SATA 6Gbps】其實是SATA Revision 3.0的一個參數標準之一,主要是用來表達使用的是SATA Revision 3.0標準,速度更快,相對SATA Revision 2.0。SATA是硬盤接口的標準規范,實際上SATA 6Gbps接口這個說法并不規范,準確的稱呼是SATA III,接口速度是6Gbps而已,只是現在大家習慣這個說法了。SATA 6Gbps接口是目前最最常見的HDD/SSD硬盤接口,大部分人現在買的硬盤都在用這種接口;
2、mSATA接口: mSATA接口是SATA協會開發的新的mini-SATA(mSATA)接口控制器的產品規范,新的控制器可以讓SATA技術整合在小尺寸的裝置上。同時mSATA將提供跟SATA接口標準一樣的速度和可靠度,提供小尺寸CE產品(如Notebooks/ Netbook)的系統開發商和制造商更高效能和符合經濟效益的儲存方案,比較廣泛的運用于超極本、商務本等追求小型化的筆記本電腦中;
3、M.2接口:M.2原名為NGFF接口,它是為超極本(Ultrabook)量身定做的新一代接口標準,以取代原來基于mini PCIe改良而來的mSATA接口。無論是更小巧的規格尺寸還是更高的傳輸性能M.2都遠勝于mSATA。隨著SATA接口瓶頸不斷凸顯,越來越多的主板廠商也開始在自家產品線上預留M.2接口;
4、PCI-E接口: 早在SATA接口的SSD發展之初,PCI-E接口的SSD就出現了,因為后者的優勢實在太大了,其他SSD不論采用什么接口,都是從SATA 向原生PCI-E走進,而PCI-E接口的SSD直接是一步到位,省去了中間過程。不過PCI-E硬盤最初多用于企業級市場,因為它需要不同的主控,性能高的同時成本也高了,消費級市場也沒多少需求,只是這兩年來PCI-E硬盤才在高端消費級市場上崛起;
5、U.2接口:U.2別稱SFF-8639,是由固態硬盤形態工作組織(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)推出的接口規范。U.2不但能支持SATA-Express規范,還能兼容SAS、SATA等規范。所以可以簡單認為U.2接口是四通道版本 的SATA-Express接口,其理論帶寬高達32Gbps與M.2接口無異,目前正式開賣的也只有Intel的750系列;